法正噘嘴,气鼓鼓地说:“绝无可能。”
语气中底气却十分不足。
千万不要是别人弄错了父亲的名字,那就太丢脸了。若是弄错了,我非要把这个送信人吊起来鞭打不可。法正攥着小拳头,在暗暗心里祈祷着,旋即背过身快速打开了盒子。
“呀!”
法正惊呼一声,从盒子里拿出来了一沓白纸来:“这纸张也太美了,竟皎皎如明月,和寻常商贩的轻薄易碎的黄纸完全不同。”
更别说上面翩若游龙的字迹了,竟是完全不亚于父亲和祖父。如此白纸黑字,比起在布帛上所书,要震撼多了。
“云梦纸?”
酷爱书法,继承了法真一手好字的法衍背手走到了法正后面。却见儿子被上面书写的东西吸引,注意力一下子就从纸张转移到了故事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赵氏孤儿》。
甚至连从来不错过的晚饭都没心思吃了,一口气将盒子中的书页看完。
法衍站在他的身后,心下暗暗惊奇,这书到底是何人所写,竟然将烽火戏诸侯、曹刿论战、弦高退敌、二桃杀三士、勾践复国、商鞅变法、苏秦合纵相六国等历史大事深入浅出、脉络清晰地写了出来。
光这些故事本身,就是绝佳的教学素材,且写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就算语言过于白字,且有杜撰之嫌,但也瑕不掩瑜。
不光法正看得入迷,法衍自己也欲罢不能。
法正直到深夜才翻完了最后一页,迫不及待地问:“这是上册,下册呢?”
他眨巴着清澈的杏核眼,期盼地看向父亲:“父亲能找到下部不?”
法衍摇头:“说实话,为父连上部都未曾见过。”
法正一击掌:“那父亲快把白天的差役唤来,他肯定知道下部在哪里。”
深夜,燕绥也没睡。戏志才把石墨与黏土烧结后成型,再浸入羊油中。石墨着色,黏土粘结,这样造出来的笔芯诚然坚固,也能书写。但……
燕绥拿着笔芯写写画画:“倒是坚固,但笔芯太粗了,这样写出来好生奇怪,字要是太小就不好辨认了。”
戏志才试着切割:“太硬了,不好细切。”
他想了想:“或许应该在是石墨和黏土混合之后,先切成细条的模样,再烧制。”
“若是有个工具就好了,”
燕绥道:“类似于直接把混合物塞到铁制或者木头机关里,另一头便能挤出来细条。”
戏志才若有所思:“回头我让人好好思量下怎么造。”
燕绥颔首:“嗯,有了笔芯,外头再用木杆围起来,就不用担心墨会蹭在手上,铅笔也不容易折断了。”
她拿了一块木头比划了一下,示意道:“应该把这芯一根一根地放到木杆的中心里去。”
不过,总不能在里头掏个洞吧,那也太麻烦了。
“庄主,这个好办。”
这难不倒戏志才,他直接用工具在木杆上刨出一个个凹槽,笑
道:“到时只要把笔芯放进凹槽里,再用胶把两个木杆粘起来,笔就做成了。”
燕绥欣慰道:“还是志才思维敏捷,如此就有劳你了。”
戏志才的动作很快,压笔芯的机关虽然还没做出来,但让木工把石墨黏土的混合物切成一个个细条也可行。
一人一天切上几百个不再话下,何况燕绥拨给他的木工坊有四十五人之多。虽然多是流民中选的擅长手工活的学徒,但这种简单的活计都能做得。
戏志才让人把木杆刨出一个个的凹槽,再切为成年男人手掌的长度,十几个人全速动工,几天就做出来了上千个。
其实最费时费钱的反而是粘合木杆的胶。戏志才试着用生石灰、蛋清制成的胶水粘合,但效果不尽如意。
他试着制作粘性很强的鱼鳔胶,但这东西捣烂太费力气,河鱼出产的胶也很少,成本高昂。
最后只得用了猪皮胶,猪皮也不便宜,经过蒸煮、捣烂和过滤之后才能得到。好在一根根铅笔体积小,用的胶很少。
“要制胶还是得用橡胶树才行,树皮割开就有乳汁,稍稍加工下就能成胶水。”
说到胶水,燕绥在记忆中搜索良久,终于想起来去泰国时候导游介绍的知识。
可惜了……
橡胶要种在热带地区,有的橡胶树甚至低于十八度就不能生长,就算兑换了树种也无用。
燕绥退而求其次,准备开春的时候兑换橡胶草。这东西根含乳汁,也可提取橡胶,生长环境要求也不高,在新疆那边的河滩、水渠旁就有很多。不过三国时候新疆还是匈奴等胡人的地盘,去寻过于麻烦,倒不如兑换。
戏志才给燕绥算了一下账,用铅笔书写相当持久,用下来成本比毛笔、墨汁和砚台省下十之八九。
听完戏志才的汇报,燕绥痛快地表示:“尽管做铅笔,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有一个经济学规律,想必志才也观察到了,所谓的规模效应。”
“庄主的意思是出产越多,单个成本压得越低?”
“正是,试想谁不想让自家孩子读书习字,日后有出息呢?”
燕绥觉得铅笔在全国都很有市场:“就算不是为了功名,识得字也更好在城里谋生,大字不识的人连订契约都稀里糊涂被人欺骗,吃过苦头的老人们省吃俭用也想让孩子上学堂,这铅笔的销量绝不会局限在我们的学堂。”
戏志才表示赞同:“比起买一套笔墨纸砚的昂贵支出,一支铅笔咬咬牙也就买了,能让孩子学会常用的几百字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