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却突然想起了在‘敬盐庙’里那些农妇的念叨:地里的出产都卖不出去了,纺织的绒毡、新剪的羊毛都没了销路好些都在家放坏了。
正想着,对面客商竟和店家吵嚷起来。着人过去打听才知道:外地的客商将本地的特产拉过来,按以前的价格走货。扬州这家和他签过供货契书的铺子却死活不肯要了。
客商不依,吵嚷起来。铺子掌柜却依旧态度坚决:“按契书,我们违约该赔你二百两银子。这银子你拿着,往后的货我们是不收了。”
“说不收就不收了,乡亲们才包山重的山货怎么办?就你给的这二百两银子,包山的银子都不够。”
客商拖着掌柜的不让走,掌柜的也被烦得受不住,不耐道:“但凡这买卖能做,哪个肯背信弃义?东家不肯收货,那是这买卖实在做不得了!当初谈好的价钱,现在再做得亏死。水路6路突然拥堵,往各处的运费接连翻番。各处接连涨价,主顾越变少。这山货生意,还怎么做?”
“那东西也不能就烂在地里啊!”
“那有什么办法?也不单单是山货不好销,各行各业都一样。你满到处去打听,多少人出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如今道路拥堵,成本加重,许多买卖都做不下去。你们的东西砸手里,我们将东西收过来不也是砸手里。”
“可咱们是签了契书你们让种……”
因着说不拢两厢又争吵起来,皇帝带着随从听了片刻,到底也只摇着头走了。
后头打探消息的人带回来信,这才知道各处的问题都比想象中严
重。这个严重,倒不是经济上有多大的损失,而是人心浮动,整个民间的风气都不很好。
市场不如以往景气,6运、水运拥堵,山匪水匪较以往猖獗,各处关卡索要通关费已成风气。如此一来,市场更不景气,百姓日子越比以前艰难。
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周韶华入狱,朝廷切断了商人利用大运运送货物的途径。
皇帝没想到大运河对民生这般重要!
火赶回京城,没来得及批阅内阁积压不敢决断的折子,立马传了薛千户过来问话。
“周韶华利用大运河贩私盐的案子如何了,事无巨细全说给朕听听。”
他翻找出白尚书曾经递上来的周知府的奏折、以及周韶华记录大运河商运可行性评测的所有的本子仔细翻看。
当初在沙漠急着征军需,齐船头带来的麻袋皇帝不见得多上心,却被几条船的容量和船工行船的度所震撼。
既然运河商运非但不会影响大局,还能改善民生促进国力展,那大运河为何不能商运?
薛千户看着皇帝的神色,暗自犹豫半晌还是据实以告。除了周、王两家在狱中的表现之外,还说了之后去各处探访的实情。
他和周家族人有仇,和周韶华他们却没有仇。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试图找出周、王两家违法犯罪的各种证据。
可他用尽了办法扬州百姓也没说他们一句不是,就连先前用强硬手段逼迫商家卖军资的事情,当初反向激烈的商户也改了口,只说是他们当时犯糊涂给衙门添了麻烦。
薛千户也曾想过无中生有,可现在看着皇帝的脸色,他断是不敢了!
“周、王两家在扬州风评良好,是人人称道的好官。微臣仔细探访过,他们两家的确没有来路不正的私财,当初贩私盐以及利用大运河从商户那里来的银子,也大多用于码头及船工,再有剩余,全数纳进了扬州府库。”
皇帝听着的同时恰好看完周韶华记载的本子,锦衣卫的调查和周韶华的记载完全相符,这让皇帝心里熨帖不少。
“从张家粮店的库房有一条直通王妍宝货铺子的地道,经打听才知道那是王妍准备替张家担下罪责提前做的准备。为了断绝张家的后顾之忧,王妍承诺担下所有罪责。审讯中,他们也的确没有攀咬别人,就连周家族人提前安排的让济宁那边顶罪他们也拒绝了。”
皇帝点了点头,薛千户又开始说各处的情况。
“济宁那边,当官的只求财中饱私囊,官商勾结之下也只偷偷贩卖利大的私盐。是以运河被查,官员被抓对济宁影响不大。扬州那边受惯了大运河恩惠,突然断了各处物价飞涨。没了大运河做依托,运送难度增加,成本增大。许多远处的物件无法运送,各处小农小商受到冲击,损失惨重。”
皇帝亲耳听过北边农妇抱怨作物卖不出去,亲眼所见扬州各处客商好太容易将物件运过来最后却卖不出去。
这大运河,果真不只能是关系着迁都,还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
皇帝陷入沉思没有说话,此时却又有锦衣卫送来密信:扬州、东北等地农民示威、商户罢卖,市场秩序一度混乱,朝廷若不能紧着采取有效措施,只怕事态扩大形成大规模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