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末世朱颜七爷 > 第三十二章(第1页)

第三十二章(第1页)

??没想到经过圆明园的事情,他的自卑之心愈浓重了,我知道柔声劝慰道:“皇上,这也怪不得你,如今国家多难,不比以前,若是换了圣祖、高祖爷,也未必就能处理得很好,皇上已经治理国家那么多年了,应当对自己有些信心才是。”

他听了这番话,似乎颇为受用,便不再提起类似的话题。

说了一会儿话,他已经是疲累得不行。我见了,便道:“皇上,不如你先去休息会儿,剩下的臣妾先帮你看看,再奏与皇上知道如何?”

他听了这话,仿佛松了口气,立刻道:“如此甚好。不过,兰儿,你看过就直接批了吧,不比呈报给朕了。”

我急忙道:“皇上,使不得啊!皇上乃是一国之主,理当对国家的大小事情了若指掌,臣妾不敢擅专。”

他笑道:“以前不也一样么?你批了就是,朕相信你。”

“可是臣妾担心……”

我欲言又止。

“担心什么?”

他看了看我,明白了,“放心吧,有什么事儿,朕替你担着!”

我仍然有些犹豫。热河不比北京,肃顺等人一手遮天,我理当低调从事、保全自己才对。可能够掌握当前时局的诱惑实在太大,再说奕訢在北京的展也需要我的帮忙,想到这里,我咬了咬牙,低声说道:“既然如此,那臣妾谨遵皇上旨意。”

咸丰满意地点点头,进到隔间休息去了。我在书桌旁的小案边上坐下,可是仔细阅读起尚未批完的奏章来。

这一看就是一个下午,看得头晕眼花之余,我对于咸丰对我说的那番话深以为然——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都是怎么当出来的?天天对着这么多东西,换作我,不说累死,闷也闷死我了!

于是我又恢复了每天帮咸丰批改奏折的工作,对时局尤其是奕訢的动作渐渐尽收眼底。奕訢在北京事情办得很顺利,基本上将北京的官员班子换成了自己一脉。同时,他和桂良、文祥等人基本上把持了清廷的外交,这外交看起来似乎无用,还无端担当了骂名,但在现在的形势下,清廷不可避免要与洋人们打交道,外交在国家大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掌握一分洋务,对于“师夷长技以自强”

就多了一分把握。

但光是这样还不行。要想彻底掌握清朝的外交,光是这么游兵散勇的小打小闹是不行的,需要有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来将自己的人安插进来。奕訢等人为之犯愁,正好此时原来的理藩院已经不再适宜国情,我便顺水推舟建议他们成立一个新的衙门专责对外事务,奕訢深以为然,十二月初一奏折就上来了,呈请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

,统管一切涉外事务。跟以前奕訢的奏折一样,这次这份《通筹夷务全局折》也受到了肃顺等人的强烈反对。

肃顺一伙本来是不大注意有关洋人的事情的,但此时似乎也有所警觉,独揽了外交,也就等于扼住了大清的咽喉,为了处理越来越多的洋务,总理衙门必然成为大清政务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若是落到奕訢一伙手里,就有了与自己分庭抗礼的本钱,这是他们绝对不允许生的事情。于是,针对是否同意总理衙门的设立一事,他们表示了强硬的抵触和拒绝。

奕訢的势力都在北京,能在热河说得上话的,也就只有我了。为此,我不得不一改往日的低调,努力帮他争取这巨大的政争资本。

肃顺和载垣、端华,于咸丰在御书房内商议了半天,肃顺等人力陈总理衙门乃是无用之物,立之无用。

“皇上,历来我朝处理外藩事务都是理藩院的职责,自大清开国以来,并无不妥,处理洋务已是绰绰有余。今恭亲王求立总理衙门,纯粹是多此一举,浪费朝廷的钱粮而已。皇上万不可答应。”

载垣说。

肃顺一向狂放自大,说得更是不客气:“皇上,恭亲王此举,不过是为了巧立名目安插自己的亲信,最终难免祸害朝廷,臣以为应当治其乱政营私之罪!”

端华也在一旁挑唆:“肃大人说得没错。恭亲王身为亲王,却勾结洋人,谋夺我大清国民血汗,上次皇上天恩浩荡,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没想到这次他竟然变本加厉,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实在罪无可恕!望皇上一定要从严处置!”

咸丰头疼地揉了揉额角,说道:“恭亲王未必就有这种心思吧?联名上奏的,还有桂良和文祥,他们也赞同此事,可见此事应有其实用之处才对。”

肃顺大声说道:“皇上,桂良和文祥一向与恭亲王沆瀣一气,他们的奏折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咸丰看了看他们,沉默了一下,然后挥挥手道:“此事朕再考虑一下,你们先下去吧。”

肃顺等人面面相觑,想要再说却又不能抗旨,只好躬身告退。临走之时,肃顺突然向着偏门这边看了一眼,眼露凶光,看得躲在门后的我吓了一跳。

待三人都出去了,咸丰这才疲惫地说:“兰儿,出来吧。”

我轻轻推开门,走到他身后轻柔地为他按摩着。

“兰儿,你倒是说说,为什么老六他们一定要成立这个总理衙门?”

他微阖着眼睛,看似无心地问道。

我心里轻轻一跳。听这语气,倒是肯定我会帮奕訢他们说话了!可他把我叫来,又分明默许了我在旁偷听,那他倒是对这主意赞成呢还是不赞成呢?

琢磨了一下,我揣度着他的心思。

自从八国联军进京,逼得他退走热河之后,他便对于清朝的对外关系这方面事情明显失去了信心。有了一次火烧圆明园,怕是早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再有关与洋人的事情奏来,他也不敢擅自决定,总是斟酌又斟酌。这次奕訢奏请成立总理衙门,他内心未必就赞成,怕是跟肃顺有着同样的猜忌。但奕訢一向熟悉洋人的习性,他奏上来的事情咸丰却不能不谨慎考虑,万一真的有这种必要呢?硬要驳斥了,要是再来一次联军进京,那他皇帝的面子该往哪儿搁?恐怕就是出于这种矛盾的心情,他才会叫来一箱与奕訢“过从甚密”

的我,想要从我这里打听一些奕訢的真正情况,以作参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