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姐,这是里典会同诸位同工商议的。
我也不知道咱们这位来里典有何来历,只是其虽年幼,但见识绝非我等这般活了五六十年可比。
所以,今天的政令极有可能为真。
小弟愚见,这是里典给我们下江乡民的馈赠,同时也是一次机会。
具体如何,还要李姐做抉择,毕竟二根的左手,却是无法做重活,小孙子们在下江也难得有识字机会。”
说完,正看了眼李根和其儿女,以及其兄弟的遗孤,意味深长地说。
不待李氏做出决定,正就告辞前往下一户人家。
“李姐,我不多说了,还要去下一家,相关计划明天就要施行,今早得通知到,下午得统计具体人员。
午饭后,想去就前往里典大人居所报名。
你们慢慢商议,小弟先行一步。”
看着正走进下一户人家,李氏汇集一家人,开起了家庭议会。
“正不会,或者说没必要欺骗我们。
至于里典……
但无论如何,先去报名。
若如正所说那般,我们家能省下不少粮食,还能得一些工钱,换些没有的东西。
即便时间短,有一天是一天,也能节省一天生活用度。”
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李根听完母亲的话,也下做了决定。
“母亲说得不错。
我们家全家凡事能动的都要去,能省一张嘴是一张。
还有幺儿们也去学堂,反正没有要求最小年龄,我们家最小的就在家,有母亲照看,其余都去学堂。
我和大儿他们白天去做工,晚上领着他们去那个啥子夜校,也识字读书。
以前咱们家有不起书,现在里典大人给了机会,我们怎样都要去,能识多少个字是多少个。”
年幼、年长的孩子听闻后,都很是高兴,读书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奇的事。
孩童、少年对于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好奇则会让他们有期待和行动欲去一探究竟。
“对了,刚刚你正叔没有说去学堂的要求男孩女孩是吧?”
李氏问道。
李根闻言仔细回想,然后点头,但不确定地回答。……
李根闻言仔细回想,然后点头,但不确定地回答。
“回母亲,好像正叔没有说过。”
李氏听后,很是高兴。
“行,既然如此,女儿们也跟着去学堂。
到时不成,再回家也不迟。”
李根听完,眼前一亮,是啊,若是成了,又是解决好几张嘴的吃饭问题,若是不成,那也是正没有宣讲清楚,不是他们无理取闹。
“对了母亲,做工的工钱是换成钱两,还是换成粮食?”
李氏思考一会,眼光在一家人身上扫过,很多孩子在寒冬中光着身子瑟瑟抖,若不是在火堆周围,怕是小小身子已然抵抗不住严寒。
也不知学堂是否有火堆?
“所有的工钱,一半换成粮食,一半换成布匹。
粮食拿回家藏好,哪天没有这种工事了,我们家也能过个好冬天。
换布匹回来,给娃儿和妮子们做衣裳,这样光着不好看,也冷,属实不妥。”
李根和其妻子禾思付片刻,点点了头。
“全凭母亲做主意。”
……
如此场景,正生在下江里,这个难得的人口大里各处。
下江,是秦国西南边境的基层治理辖区,因为偏远,所以人口多,地域广,远一般的一里见周为里的设计。
而是如同后世乡村般大小。
加上边境之地,乡民不断向外开垦、探荒,管辖范围也在不断变大,直至达到人口极限。
而像下江这样的地方,在边境线上很多。
毕竟如今广大地域上没有界碑,也没有卫星地图确认,都是人到哪,哪里就归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