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个归国留学生却比传教士多一层悲壮的色彩:传教士可以带着无论多少遗憾离开中国而回归自己的本土。留学生则不然,他所“批判”
的正是他所热爱的,因他的激烈批判而排拒他的,正是他想要归宿的本土——他本身毕竟不是“外国的”
。
胡适晚年再申“宁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
,其实就是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
的现代诠释。倘能宁愿不自由,又有何事不从心所欲呢,自然也就不会逾越什么规矩了。不论台湾的自由有多少,胡适是把它视为“自由中国”
并作为归宿之地的。胡适一向是“不知老之将至”
的,他还想对增进中国的自由做贡献。但不论台北当局还是胡适的朋友和追随者,都更希望胡适仅做一个偶像。别人拿他当偶像,他却还想干实事,故胡适虽与各方面都肯周旋,仍然是哪一边都不能十分讨好。他晚年的境遇,也只有以“宁愿不自由”
的心境,过“也就自由了”
的生活。
或可以说,胡适处于一个旧中西杂陈的时代,他既因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开了风气,又因种种原因与时代疏离,他的理想大半都成梦想,这大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如鲁迅所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3]希望与梦,相去不远。没有梦想,何来努力?
鲁迅是听过章太炎讲《说文》的,而《说文》对“道”
的界定,即“所行也”
。胡适历来主张一种“实验的精神”
,他给“中国文艺复兴”
下的定义,即“一种自觉的尝试”
。[34]就像他在“尝试歌”
中所说的:“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即使如此已无愧。”
[35]毕竟,他已经实践了其所提倡的“实验的精神”
,何况还留下那么多他人难望其项背的成功,以及一条可能通向希望的道路。
胡适说过:“今天人类的现状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愚昧所造成的。但是后人怎样来评判我们,那就要看我们尽了自己的本分之后,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余英时师在引用了胡适这段话后说:“胡适毫无疑问地已尽了他的本分。无论我们怎样评判他,今天中国学术与思想的现状是和他的一生工作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希望中国未来的学术与思想变成什么样子,那就要看我们究竟决定怎样尽我们的本分了。”
[36]
余先生虽然只说了学术与思想,但他的话完全可以推而广之。谨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
[1]两人的演说都收入《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第1期,1919年3月1日,出版地未标出,大约是北京。
[2]两次翻译分别见胡适日记,1917年2月8日、1921年4月3o日。本书所用胡适日记为亚东图书馆1939年版《藏晖室札记》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胡适的日记》上下册,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8册,以下简作胡适日记,加年月日。
[3]胡适的《非留学篇》刊于1914年的《留美学生季报》第3期,原报难觅,本书所用,是王汎森先生所赠之手抄本,特此致谢。《非留学篇》现已收入周质平主编的《胡适早年文存》,第349—377页。
[4]胡适日记,1915年3月22日。
[5]胡适:《说儒》,《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上),商务印书馆,1935,第57、54页。
[6]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以下简作《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214页。
[7]胡适:《荷泽大师神会传》,《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上),第273—274页。
[8]胡适日记,1915年3月8日。
[9]《胡适归国后之言论》,《晨报》1927年6月3o日。
[1o]胡适:《非留学篇》;《我们走那条路》(193o年),《胡适全集》(4),第461页。
[11]梁启曾说王安石当年“议建学校,变贡举,罢诗赋,问大义,此三代以下一大举动也”
。梁启:《变法通议·论科举》(1896年1o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24页。
[12]《吴稚晖先生来信》,《晨报副刊》1923年1o月15日,第2页(合订本期页,下同)。
[13]按吴稚晖此说意在讽梁启放弃整理国故,而致力于提高中国的物质文明,所以他的实际指谓,仍不过是希望梁氏多“议政”
而已。
[14]此语出自1917年胡适归国前所赋诗《别叔永、杏佛》,最足见其从农学转为文哲学的思想转变:“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种。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带来千卷书,一一尽分送。种菜与种树,往往来入梦。匆匆复几时,忽大笑吾痴。救国千万事,何一不当为?而吾性所适,仅有一二宜。逆天而拂性,所得终希微。从此改所业,讲学复议政。故国方造,纷争久未定。学以济时艰,要与时相应。”
录在胡适日记,1917年6月1日。
[15]参见罗素为此书写的书评,载Tc。{0,10}o。{0,10}m年11月4日的日记中剪贴有全文。
[16]《傅斯年致胡适》(1926年8月18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7册,第357页。
[17]《口述自传》,第48、4o页。
[18]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以下径引文名),收在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以下简作《年谱长编》)第1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o年校订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