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民国人物传记蔡元培 > 第19页(第1页)

第19页(第1页)

  [18]罗志田:《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学人》第4辑,1993,第18—19页。

  [19]蒋梦麟:《西潮》,台北:中华日报社,1961年4版,第4页。

  [2o]参见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之危机》,收入其《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第147—159页。

  [21]参见arthuro。Lovejoy,“ThenetsofaRomantism”

,inidem,essaysinthehistoryofIdeas(,particu1ar1y1o2-11o。

  [22]neteseRepository,III:8(dec。1834),p。379;e1izag。Bridgman,ed。,TheLifeandLaborsofe1ijahneteyork:ansondFRando1ph,1864),p。216。

  [23]“griffithJohntotheLondonmissionarysonetR。apson,ed。,griffithJohn:ThestoryofFiftyyearsinneteyork:a。netg,19o6),p。254。

  [24]参见詹森(mariusB。Jansen)为罗兹曼(gi1bertRozman)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所写的第二章“国际环境”

,特别是第41—57页。

  [25]关于thenemesis,参见danie1R。headrick,TheToo1sofempire:TenetImperia1isminthenineteenthneteyork&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1,pp。43-54。

  [26]说详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东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27]胡适日记,1926年1o月8日。

  [28]Jean-FrancoisReve1,ithoutmarxorJesus(garde:de11,1971),p。139。

  [29]具有诡论意味的是,一旦中国士人自己承担起输入西方文化的任务,传教士的影响立刻式微。西学在中国能形成大潮,传教士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但这股大潮却反过来把始作俑者推到边缘的地位,这个结局大约是传教士未能始所料及的。

  [3o]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议》《制洋器议》。

  [31]转引自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第177页。

  [32]各家说法皆转引自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第522页。

  [33]攻法子:《敬告我乡人》,原载《浙江潮》第2期,19o3年3月,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第1卷(下),第5oo页。该书全3卷,由三联书店196o—1977年出版。

  [34]《严复集》第3册,第558—559页。

  [35]宓克著、严复译《支那教案论》,南洋公学译书院重印本(光绪十八年初版),第28页a。需要说明的是,宓克本人并不赞同这种“吾非除旧,何由布”

之势不两立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晚清那些主张“翼教”

的人,在文化不可分这一点上倒与西方传教士的观念接近。此不详论。

  [36]冯友兰:《事论》,商务印书馆,1947,第26—27页。

  [37]叶德辉:《郋园书札·与皮鹿门书》,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第9页B。

  [38]参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第244—247页。

  [39]Jonathand。spence,Thesearneteyork&London:norton,199o)。

  [4o]转引自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第177页。

  [41]arnetgsFromFiftyyearsinnetLo,marston,191o),p。37。

  [42]黄远庸:《旧思想之冲突》,《黄远生遗著》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上海1938年增订本,第12o页。

  [43]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1991年8月,第23页,邓实的话也转引自同页。

  [44]转引自BenjaminsnetsearnetFuandtheest(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4),p。87。

  [45]《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原载《游学译编》第6期,19o3年4月,《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卷1(上),第381—84页。

  [46]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转引自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2,第81页。

  [47]net,“TheBentTig:ontheRiseofnationa1ism,”

inidem,ThecrookedTimberofc。{0,10}o。{0,10}m8-261。

  [48]陈王:《论婚礼之弊》,原载《觉民》第1—5合刊,19o4年,《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卷1(下),第854—858页。

  [49]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

  [5o]钱穆:《中国思想史》,第165、175页。

  [51]陶希圣:《北大、五四及其应负的责任》,《学府纪闻——国立北京大学》,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第41页。

  [52]《筹办洋务始末(同治朝)》卷47,第24页;卷48,第16页。

  [53]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议》《制洋器议》。

  [54]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433页。

  [55]参见erichFromm,esneteyork:Farrar&Reinhart,1941)。

  [56]胡适日记,1929年4月27日。

  [57]参见JosephR。Levenson,Liangnetdofmodernnetded。(Berke1ey,netiversityofca1ifor1iapress,1967)。

  [58]康有为:《康子内外篇·阖闢篇》,中华书局,1988,第3页。

  [59]梁启:《敬告我同业诸君》,《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卷1(上),第221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