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两个多月了,追读到最新章的书友估计已经能大致看出来作者要写些什么,尤其是对于真实历史有了解的,并且在书中帮着解释了一些历史梗的书友。
但是许多兄弟姐妹可能还是想知道作者更多的是在表达什么。
在这里就从政治、历史、军事、地理、权谋、情色……呸,后宫……不是,是情感线,这几个维度为兄弟姐妹们做个简单的解析,也能让大家读起来更易于理解,体验感更好一些。
第一、政治的维度上
即便逆天如tg,抗日战争也只能先搞统一战线,搞三五七减租。
如某些说法,在明末又君主立宪又资本主义的,作者以为,敌强我弱之时,不妥。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尽量还原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是实事求是,是不可言说的思想做了屠龙术。
正因为以主角的出身、知识,对于思想和行动纲领、方法的理解,敌强我弱的前提下,才有书中慢慢展开的这种政治模式。
除了抗清之正义之外,还有忠义二字,也算在政治这个维度上。
我们的历史文,太多不明所以、装腔作势的所谓腹黑,完全忘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那一个字:义!
大义、忠义、仁义!
作者打算逆着风头把这个义字表达一下。
第二,历史的维度上
历史的主线是顾诚先生的《南明史》,是纲,怎么查资料,都是靠顾诚先生注解的指引。
钱海岳先生的十四卷本《南明史》,是目,很多历史细节都是从那上面扒下来的。
至于什么《南明野史》《明季南略》《永历实录》《蜀碧》《蜀记》……等等等等,太多了,而且很多记载或自相矛盾,或离奇错漏,因此都是参考,但是个别逸闻、细节,写小说的不挑拣,会采用。
第三、军事的维度上
先,没有近代军队万能大法,有人民军队做参考,写那个玩意丢人。
哪有什么所谓的近代军队,用古代、近代、现代来强行划分军队本身就是忽略军队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的阶级属性。
脱离阶级所存在的军队必然是无本之木。
所谓的近代军队怎么可能带上近代二字就改变了阶级成分?
近代化的战争才有近代化的军队,近代化的军队有资产阶级的也有无产阶级的,没有资产阶级产生的前提下这个军队是为谁打仗的?
常凯申的军队为地主阶级而战难道就是古代军队了?
近代化的军队是为了近代化的战争而生的。
为地主阶级打来打去的怎么可能维持所谓的近代军队。
其次,那么有的人就会说近代军队的特征是参谋机构、严密的组织、火药武器。
恰恰每个都不是,参谋部体制是毛奇创立的,其应用是建立在规模化工业与战术特征相结合的,大战略和战役法产生和应用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战略思想、动员体制、兵种、后勤计划和协同。
火药武器是战争形态变化的开端而不是结果,排队枪毙的产生是生产力及武器所决定的战术形态,而不是军队的阶级特征。
戚南塘的行疏战密四字远比排队枪毙先进,郑成功的穴地避炮更加灵活,难道不比什么近代军队、排队枪毙更先进?
不是有了近代军队四字就有了先进的军队体制。
其次,会有排队枪毙类的战术,但不是西方舶来的那种,是华夏化的自演进的火器战术。
因为战术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生长土壤,涉及到武器装备、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还有一些军事传统,是因武器装备、编制编成、科技进步的基础而决定战术,再由战场需求牵引科技、装备的改进。
上来就排队枪毙,说明你不会写别的。
最后呢,有时候为了更好的讲清战略谋划、战役布局,作者尽量通俗易懂,实在看得头昏的可以跳过。
涉及战术细节尽量少用专业术语,有时候解释战术细节、部队编制之类会耗费章节,免费章大家不爱看就跳过了,收费章我会提前提醒下一章如何如何,大家不爱看也可以直接跳过。
作者也是没办法,不得不写,不写整体表述就不完整,起码得让读者明白,正义的一方为什么会胜利,为什么会挫折之类的。
第四、地理的维度
从地理上来说,作者只能是尽力还原三百八十年前的军事地理态势,有些有方志参考,有些有历史地图做参照,有的就只能套用当代地理和网络资料。
套用方志和历史地图还有一个问题,明末与明初和明中叶有很大不同,清代康熙年往后的资料与明末又有许多不同,毕竟明清代际是个战乱年代,中间会有方志、地理资料的断代,作者只能相互对照下在添加自己的主观描写,难免有谬误,有现的书友请提醒作者。
第五、权谋的维度
权谋上更多应该是讲那种长期起效的阳谋,不会为了表现权谋强行给npnetbsp;个别剧情也有抖个小机灵、耍个小聪明,偶尔为之,不是本书主流。
归根结底,摒弃三哥式的机会主义。
第六,情感的维度
情感是穿插历史大戏的调味料,不是主线,但回头一看存稿,戏份也不少。
但是写的看得都是咱老爷们,哪有那么多狗血剧情的弯弯绕,推就推搞就搞日就日,哪那么多磨叽的。
但跟着看的书友也应该看出了,赵南离这个人感情上比较迟钝,也不好色,所以不会大开后宫。
所以……不会特别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