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老师离去后,他再也忍不住了
朝堂上的事情传出去后,大多数学子们欢欣鼓舞,但是也有一部分学子颇为不悦,这部分学子,除了世家之外,还有朝臣的子侄。
并不是世家子弟、官宦子弟天资出众,所以考名的人比寒门子弟多。
而是他们家中底蕴深厚,从小名师指点,书籍良多,才让他们远寒门。
可现在,朝廷开放府衙县衙的书籍,还囊括了万书阁的部分书籍。虽然只有书籍,但是这也变相的表明了朝廷的态度,这如何不让人焦急。
这几日唐府门庭冷落,不管是世家还是朝臣皆不再于唐府相交。
就连唐林以前的好友也受了些影响,除了谢华等勋贵子弟,也就师兄和楚江还同唐林往来,其他的不管是同年也好、同乡也罢,尽皆不再联系了。
有的还写了书信前来,劝唐林不要继续下去,说这是在于整个朝堂为敌。
叶楚山看着旧友们的来信,将这些都烧了,不过是些庸人,竟还想教导他的弟子如何为官,笑话
有劝说的,也有称赞的,特别是当初愿意将书籍借给唐林抄录,并且给各学子一观的大儒名士,觉得唐兼之此举颇有名士风范。
若是人人都如那些人一样敝帚自珍,那会少多少学子、能臣
不管旁人如何说,唐林依然将这件事徐徐推进,先是让工部的匠人多刻几版活字,到时候才可以打量印刷书籍。
匠人们对此也很积极,虽然有官员说可以慢慢来,但是他们觉得这是大好事。
百官对于唐林的弹劾一直都在,虽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还是子虚乌有,但是架不住量多啊。
最后承昭帝火,让人核实查证,若是错的,直接将写奏章的人罢官。
见官家执意相护,朝臣们只能另辟蹊径,想要提高借阅的难度。
至少不能谁都可以看,而是要有资格,比如得先有功名,有两个官员的推荐信等等。
这些,自然被唐林一一挡去,见这些都行不通,世家们终于下了狠心。
承昭六年十二月,泽山县小河村传来消息,唐家被一伙强人闯入,直奔唐王氏而去,虽然仆从阻拦,但是唐王氏还是被刺伤了。
唐林看到信后,迟迟不言,他知道世家的狠心,但没想到为了阻止他,竟然会想出这样的方法。
信还没看完,唐林继续看下去,知道祖母伤势稳定,有差役送祖母来京后,松了一口气。
随后让伊娘去收拾屋子,现在哪里都没有唐府安全,至少明里暗里人都不少。
而一些朝臣在知道这件事后,都是一愣,祸不及家人,这是所有朝臣默认的一条规则。
政见不同,可以在朝堂上吵过,不行,你打一架也可以,再不行,你私下想要对付那人,虽然有损名声,但也行。
但是不能以家人要挟,更何况还是祖父母,结果现在,有人破了这条规则。
瞬间整个朝堂都安静下来了,阅书之事,出奇的顺利。
“你们疯了吧这件事,吾卢家绝不参与”
卢侍郎看着眼前那些人,气急败坏地说道。
“做事一定要心狠,看看朝堂上那些人,碰到这么点事就退缩了,怪不得人唐兼之能坐上那个位置。”
一老者说道。
“做事要有底线,做人也是,此事虽然伤及了我们利益,但是唐兼之所为的确于国有利。”
孙学士说道。
“我看你们就是读书读的满脑子圣贤之语,这可是危害我们世家的大事啊”
“宁朝国律的序中有一句,家族宗法不可大于国律,世家真的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吗我们这样做,与国之蛀虫何意”
范乐山说道。
几年前他从外地调任回上京,结果一回来就面对这些,本是好友,却因为这些分道扬镳,想起兼之说的那些,范任两相为难。
“谁不知道你范任和唐林是旧友啊,你若是不想做,就赶紧走,省得你通风报信。”
“还有你,卢侍郎,你也不用说旁的,你的那个侄女好像就是唐林救回来的。”
司桑看着这些人,愤然道。
“也对,做人可不能忘恩负义,本官先走了”
卢侍郎一听,直接起身离去。
卢家以史传家,家规甚严,所以一些事情他们是没有参与的。
当初老祖就言明,不做违法之事,不掺和朝廷之争,所以他们并不想掺和这些事。
今天过来也是觉得那些人做的过了,才来的。
剩下的人也离去了几个,阅书之事虽然碰极到了世家利益,但一个世家的底蕴又不止这些。
教养、规矩都是,当初科举制度出来时,他们无事,现在不过是和寒门同堂竞争。
而且,说不定这也是他们的机会,因为世家势大,所以君王不敢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