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我在北大学考古类似文 > 第277章 谁入地狱元君庙仰韶墓地(第4页)

第277章 谁入地狱元君庙仰韶墓地(第4页)

这一次,他们被邀请过来吉大做演讲,跟张先生交流的机会就多起来了。

在文科楼休息室内,他跟高铭邹恒两位先生几乎都被吉大考古专业的老师围在中间。

跟北大考古专业的豪华阵容相比较,吉大考古专业此时的师资,显得较为单薄。

张忠培先生讲新石器考古、林沄先生讲商周考古、李如森老师讲战国秦汉、魏存成老师讲隋唐、除了考古学几大段课程外,姚孝遂先生讲古文字、张博泉先生讲东北史、王可宾先生讲原始社会史、罗继祖先生讲文献。

当然,这种单薄是相比较北大的,这个阵容,放在同时的全国高校,已经很豪华了。毕竟除北大之外,国内的高校,也都是这一时期创办考古专业,有的学校连师资都没能配齐。

而且,这些先生,用苏亦前世的眼光看来,一个个都是顶级学者。

张忠培先生就不说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人,绝对的领军人物。

林沄先生师从于省吾先生,也是后来吉大考古的领军人物。

姚孝遂、张博泉、王可宾、罗继祖极为先生,则各有各的来历。

不过四位先生,只有姚孝遂先生在场,他是于省吾先生的研究生,又是教古文字的,高铭跟邹恒两位先生都没有离开,他也姚留下来作陪,要知道当初吉大考古专业能够建立,也得到他的不小支持。

此外,吉大考古教研室的支部书记李木庚先生也在现场。看到苏亦,这位先生也很热情,还问苏亦对吉大的印象怎么样,以后毕业以后有没有考虑到东北工作。

问得苏亦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在张先生笑道,“李书记,你想多了,苏亦同学到时候毕业,你觉得宿先生舍得让他离开北大吗。”

瞬间,现场笑成一片。

要论竞争力,吉大肯定跟北大没有可比性,更不要说,苏亦还是北大培养出来的学生。

张先生之所以被分配到吉大,是个例外,此后,北大就很少学生被分配到吉大。

就算是张先生当初毕业,也不想来吉大,他本科毕业的时候,一连三个志愿都填写考古所,想要到第一线做田野考古,奈何,当时国家需要培养人才,他就被留校继续深造攻读副博士学位,后来副博士制度不了了之,1961年毕业的时候就被分配到吉大。

又因为是历史系唯一一个具有田野掘经验的老师,1972年吉大考古专业成立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成为考古专业的负责人。

这些都是机缘巧合,历史不能复制。

苏亦毕业以后,宿白先生肯定不会让他外放。

原因多种多样,但,最大的原因就是苏亦年纪太小,不放在身边,估计北大的各位师长都不放心,更不要说宿白先生。

因此,见到苏亦,张先生也不由感慨自己的求学生涯。

他说,“我当初到考古专业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喜欢,觉得整天研究些坛坛罐罐、砖头瓦块,理论贫乏,枯燥无味。直到后面,慢慢喜欢上考古,喜欢上田野,此后一不可收拾。”

都是这样,王镜泽的真香定律,大佬们也不能免俗。

张先生之所以感慨,主要是他觉得苏亦这么小,就毅然决然选择考古,而且一步到位敢报考宿白先生的研究生,这种魄力,就不是一般的少年天才能够拥有的。

要知道,少年天才有,但能够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去尝试的,可不多。

这样具有行动力的苏亦,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张先生的感慨,苏亦只能傻笑,不然,他也不知道该说啥。

好在,休息室内,除了几位先生外,也有其他年轻的老师。

比如讲战国秦汉考古李如森,就曾经去过北大进修,当过俞伟朝先生的助手。

还有商周考古的助教许伟老师,他则是吉大考古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之后到北大跟着邹恒先生进修,做他的助手。

现在老师来自己的学校了,肯定也不能确系。

最后就是隋唐考古的魏存成老师,一看他的研究方向,就知道跟苏亦关系莫逆。

因为国内,这个时候,研究隋唐考古的大拿只有宿白先生。

而对方毕业留校以后,1973年就被张忠培先生送到北大进修,跟着宿白教授学习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1975年8月学成归来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研究。

此外,这位先生也不拘泥于隋唐考古,他在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以及同时期朝鲜半岛、日本考古与历史诸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这在全国独树一帜,挥了吉大的地方优势。

因此后来,中国要将“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魏教授是名符其实的高句丽专家做出极为突出的贡献。

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嘛,作为师兄,见到小师弟来到自己的地盘,他整个人热情的不得了。

魏师兄忆苦思甜,回忆在北大跟随宿先生学习的美好时间,苏亦自然要扮演好忠实听众。

而且他也真没想到,会在吉大有直系师兄。

反正一窝子的熟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