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广告就能养活一家刻印坊?”
每个人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但明远淡定从容的神情证实了这确实是有可能的。
毕竟明远又不是个傻子,明知是亏钱的生意还去做。
几个人都将信将疑着,属苏轼最先拈着胡子点起了头。
“难怪,这‘日报’既然兼有‘广而告之’的功能,难怪远之不肯售卖换钱。这不要钱的东西,接受的人自然多。”
明远鸡啄米似地点头,暗暗感慨苏轼的反应就是快。
“远之既然这么笃定……那么某便拭目以待。”
苏轼微笑,给后辈送去宽和而鼓励的模样。
明远也说:“就盼着苏公哪天也能为小报题上一幅字,或者赋诗一首。小报好借苏眉公的名气,在汴京城中推而广之。”
“元长兄,元展兄,两位的书法造诣小弟也是仰慕已久,将来《汴梁日报》求字求到两位跟前,万望两位勿要推辞。”
“还有方回兄,若是有新的词作,不妨也交给小弟刊印,保证一夜之间能在汴京传唱!”
贺铸伸手摸摸胡子,有点纳闷:初次见面,这位明郎君怎么知道我会填词的?
“当然了,各位的润笔之资一定会按时奉上。”
听说有润笔费,院里坐着的人们相互看看,纷纷笑了起来。
苏轼笑得尤其不好意思:上回他卖出的全套文集,已经都补贴了家里,如今明远又指给他一条赚家用的明路。
座中就蔡京一人还在沉吟。
他斜眼看了看明远,突然开口问:“远之兄,办这《汴梁日报》可是有深意?”
明远笑笑,没有答话:当然有深意,只是不能告诉你。
蔡京也只能讪讪地作罢。
第64章百万贯
坐在自家院中的藤萝架下,明远手中轻轻摇着一把折扇,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听身边的友人随意聊天。他却只管在想自己的事——
明远的“汴梁日报社”
,已经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团队。
负责人是史尚,他这个汴京“百事通”
和“包打听”
方面的特长,在日报社的草创初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因此报上才多了这么多鸡零狗碎的市井消息。
史尚还曾因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