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我在北大学考古起点 > 第283章 书法篆刻跟古文字学有啥关系(第3页)

第283章 书法篆刻跟古文字学有啥关系(第3页)

苏亦点头,“嗯,我们历史系的老前辈,她的《金石书录目》也是我们的必读物。”

杨式挺说,“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容老师还在历史系当资料员,学问很大,很受大家喜爱。”

东莞容家是大族,属于金石世家,容庚、容肇祖、容媛三兄妹都是享誉近代学林的大学者。

曾先同说,“容庚先生曾经对我说过,一个人要做学问,光靠平日博闻强记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目录’一类的工具书作为治学的阶梯,还让我好好地加以利用这本《金石书录目》。所以,小苏,你既然读过这书,其重要性想必也不用我多加强调了吧。”

杨式挺说,“宿白先生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就是跟随容庚先生学习历史、古文字、金石学、卜辞研究和书法篆刻的,所以,这个方面这小子定然不敢马虎。”

曾先同笑道,“对啊,我都忘了这点了,从师承来说,小苏你也算是容老一脉了。”

苏亦能说不是吗?

不说宿白先生,他前世在广美读美术史的时候,研究的就是这一卦。

当年教他们古汉语的老教授就曾经是容庚先生的学生。

上古文字课的时候,就没少展现容庚先生的作品。

可以说,在岭南,研究书法篆刻,就绕不开容庚先生。

苏亦之所以对考古感兴趣,就是从古文字学到金石学再到文物学,都是一步步深入探究的。

苏亦对容庚先生是有过深入研究的。

当年在广美读美术史的时候,就一度打算用容庚先生的美术成就写毕业论文。

按理说,一个读美术史的学生去研究一个古文字学者有些不务正业,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容庚先生在书法篆刻方面的成就是很高的。

他就曾经说过“未有不习篆书,不通《说文》,徒攻乎石而能以篆刻自矜者也。”

不懂篆书不通《说文》,直接就去学篆刻是行不通的。

因此,从小他就随同四舅邓尔雅学习篆书,中学毕业以后又北上读研。

所以他的学术之路也经历由篆刻到文字,由文字到金石的历程。

奈何,因为现代学科分类的缘故,容庚先生的学术成就几乎都聚焦在古文字,而非美术史领域。

如果他没有被分配到中大中文系而是直接被分配到广美,估计就成为国内着名的美术史大拿了。

从学术史方面来研究,很容易就现容庚先生更加擅长于文献考据,而短于理论。

根据苏亦的个人研究,容庚先生在古文字理论方面取到的成绩没有唐兰先生高。

但相比较唐兰先生,苏亦的治学路数,跟容庚先生却是一脉的。

嗯,那是前世。

现在嘛。

已经是大杂烩了。

曾先同通过介绍自己的古文字治学之路,回忆他跟容商老相识的点滴。

也变相地跟苏亦说明二老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比如说到容老的时候,曾先同直接从对方早年间在北大的求学之路,到后来是如何到北大教书,又是如何机缘巧合到中大教授,这些事情都事无巨细地跟苏亦介绍。

以方便把容老的立体形象展示在苏亦的眼前。

也不知道是为了宽慰苏亦的紧张感,还是真的担心他少年心性不懂得尊重老者,才提前给他打预防针。

……

曾先同家中,苏亦也没有待太长时间,很快,就由对方领到二老寓所。

容庚跟商承祚两位老先生住的地方,都是在同一栋楼,一人住楼上一人住楼下,儿女都已经成年,都没有住一起。

因此,才会特意约上商志谭。

商老住楼下,因为商志谭的关系,所以曾先同提议,“一会咱们先去拜访商老,没有问题吧。”

杨式挺说,“我们听从老曾你的安排。”

曾先同说,“苏亦,你不要紧张,商老知道你今天过来,还是很高兴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