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没有贪官污吏,他公孙策何至于沦落至此?
“是啊……”
包拯顺着他的话头,叹了口气:
“民生疾苦,朝廷官员都视而不见,只顾贪图享乐,声色犬马,有多少人会在乎百姓的死活?”
听到包拯的这番感慨,公孙策深表赞同的一叹,道:
“大人励志为民请命,眼下定远县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知大人应当从何入手?”
“先生以为呢?”
包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试探公孙策的态度。
公孙策明白包拯这是在考验自己,当即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以为……
第一,整顿吏治,杜绝官府压榨百姓的不良风气。”
“其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其三,轻徭薄赋,与民修生养息!”
“第四,树纪立纲,惩治压榨穷苦百姓的豪强劣绅!”
瞧着公孙策正义凛然的样子,包拯面露肯定的笑容。
看得出来,公孙策配得他的名字,不但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更有文人风骨。
“先生不愧为栋梁之材,有此四要,定远县定能改天换地。”
公孙策被夸得脸色微微一红:
“大人见笑,这不过是学生愚见。想要将这些措施一一实行下去,哎,岂是那么容易。”
说完,又泄气起来。
当一个贪官容易,可当好官却难于登天。
因为当一个好官,就要具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勇气和决心,必然要得罪不少权贵,甚而会付出生命。
代价太大了。
所以多少饱学之士做官之何尝不是意气风,满腔热血。
最后却沦为大奸大恶,极少有官员能秉持初衷。
“先生何以突然气馁?莫非对本县的决心有所怀疑?”
“学生不敢,学生未曾怀疑过大人。只是要整顿吏治,对付豪强,难免得罪权贵,学生是担心大人的安危!”
包拯哈哈笑道:“自古邪不胜正,先生不必忧虑。庞太师本县尚且不惧,何况其他。”
包拯和庞太师之间的嫌隙,公孙策一直都清楚。
据说当初包拯进京赶考之时,庞太师为了拉拢包拯,直接许他状元之位。
但谁敢相信,包拯放着康庄大道不走,毅然决然地回绝,甚至当面讽刺庞太师结党营私。
结果可想而知。
贵为国丈的庞太师,哪里丢得起这个人。
在他眼里,做不了自己的党羽,那就是敌人。
所以一直想除包拯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