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说胡适谈政治脱离中国实际的指责不一而足。他的“好后学”
唐德刚先生就说:“其实胡先生的政治言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相当空泛的……胡先生在中国民主展史上的贡献,与其说是他底学术‘理论’和政治‘行为’,倒不如说是他笃信自由主义的‘身教’和崇尚民主政治的‘形象’。”
[1o]这是典型的倒着看历史。有无贡献也要看当时。孟子说“不教亦教”
,何况“身教”
;而且,“身教与形象”
不正是名副其实的“政治行为”
吗?胡适的政治理论在当时又怎么能说没有贡献呢!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胡适的理论不但有贡献,而且他关于“有计划的政治”
的主张,与当时中国各主要政治派别的主张,有极为相近的一面。
胡适的政治观念的另一个特点,与他的性格有关,即前面说过的,他素来就有激进的一面。胡适曾说,虽然“我行的事,做的文章,表现上都像是偏重理性知识方面的,其实我自己知道很不如此。我是一个富于感情和想象力的人……我最恨的是平凡,是中庸”
。但是,他随时注意要“作圣”
的行为使得他这些性格为“外人”
所“不易知道”
。他有时做出“保守”
的事也有特别的原因。如他在1919年12月坚决反对北京各校罢课,就可能有特殊的考虑:那时杜威正在北大讲学,如果一罢课则杜威便无着落,这是胡适极不愿见到的。实际上,如前所述,胡适是遇压力就反弹的人。那年8月《每周评论》被封后,胡适起初就不肯躲避,北大“许多同事学生都来看他,硬把他扯到外国客栈去住了几夜”
。[11]那时与警察厅都敢作对的人,怎么会“保守”
!
所以,当胡适“率性”
的时候,就很能表现他激进的一面。1921年5月,他做了一《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纪念当年刺杀袁世凯的四个烈士。诗中反复说:“他们的武器:炸弹!炸弹!他们的精神:干!干!干!”
此诗在友朋中引起不同的反响。老先生似不太赞成,而年轻人则大欢喜。那年7月,他与范静生长谈。“范先生对于我的《炸弹》诗的含义,颇不赞成。他说,这种主张似乎太简单了。”
可是8月到上海,朱谦之见了胡适的《炸弹》诗就“大喜,以为我的思想变了”
。朱氏虽然长于诸子学和佛学,并出了家,其实也暗藏激进。胡适记述道:“谦之向来希望我出来做革命的事业,我不赞成他的意思。他在警察厅说他曾劝我革命,但我不赞成。此语外人以为是假的,其实是实有的事。”
[12]出家人尚且如此激烈,世风之趋向可见。胡适本有激进的一面,再为时代风气所被,自然就不那么温和了。且朱氏能劝胡适革命,也是早看出胡适有那么一点革命的“缘分”
吧。
胡适那年6月17日的日记中,有因报载安徽请愿学生被刺而死(后知未死)所做之诗:
我们脱下帽子,恭敬这第一个死的。——
但我们不要忘记:
请愿而死,究竟是可耻的!
我们后死的人,
尽可以革命而死!
尽可以力战而死!
但我们希望将来,永没有第二个人请愿而死!
类似的话胡适后来还重复过几次。同年8月,他在安庆演说,就认定“在变态社会中,学生干政是不可免的;但罢课不是干政的武器”
。胡适的主张是要么安心读书,要么一心革命。他提出,要革命者不如干脆“用个人运动代群众运动;用秘密组织代风头主义”
。1o月在北大开学演说中,他也明确主张:“学生宜有决心,以后不可再罢课了……我们应该决心求学;天塌下来,我们还是要求学。如果实在忍不住,尽可个人行动:手枪、炸弹、秘密组织、公开运动,都可以。但不可再罢课”
。就在那个月,胡适做了一《双十节的鬼歌》,主张换个法子纪念双十节,办法就是:“大家合起来,赶掉这群狼,推翻这鸟政府;起一个革命,造一个好政府。”
[13]
对这样激烈的胡适,过去的注意是不够的。胡适在中国公学曾和革命党人长期一起生活,自己就是一个“革命报人”
,如果不是要“作圣”
,要当“传教士”
,恐怕还真有可能参加革命呢。由于他初回国时已遵从北大风尚不谈政治,所以这些观念情绪大多以诗的形式宣泄出来。但我们看看这些情绪,就知道他已有些憋不住了。胡适的另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他的母亲。我们知道胡适母子的感情非同一般,而胡适因要在北大打天下,回国后只与母亲短暂团聚,尚未能迎养以尽孝道。结果胡母因长期熬坏了身体,终于在1918年底病逝。这就使胡适要“率性”
时少了一层牵挂。故胡适终于出而谈政治,既有一些长远的原因,很可能也因其母去世,能够较无牵挂地做事。
另一方面,胡适的谈政治很可能也因为学问做不下去了。他谈政治恰在其《中古哲学史》写不下去,颇觉不知做什么好之时。胡适在1921年7月8日的日记中说,去年他病中曾有《三年了》的诗,只成前几节,第一节云:“三年了!究竟做了些什么事体?空惹得一身病,添了几岁年纪!”
现在回想他“这两年的成绩,远不如前二年的十分之一,真可惭愧!”
胡适和孔子一样不是匏瓜,不能“系而不食”
。他的入世精神本足,挂在那里作摆设的角色是不干的。既然学术暂时搞不下去,不谈点政治又以什么服务于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