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民国人物传记 徐愚 > 第87页(第1页)

第87页(第1页)

  胡适在已有点愧疚感之时,恰又遇到好几个洋人都婉责他太不入世,没有尽到知识人应尽的“社会的良心”

之责任。1921年6月,胡适与访华的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狄雷(JamesQ。dea1ey)交谈。狄雷很不赞成当时中国的分权趋势,并告诉他:“中国今日所需的是一个‘国家的有力政府’”

。狄氏尤其“很责备我们留学生不作领袖的人才,不能作有力的运动”

。狄雷的话在同一时候也得到杜威的支持。杜威在1921年6月3o日北京为其送行的大会上盛赞中国读书人趋不守旧,但他认为这还不够,“还希望有活动的能力,实行的精神”

。如无后者,前者也无用。杜威特别以好政府和好教育的互为因果为例,指出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问题,理论上永远解决不了。“要想解决,只有下手去实行。”

两个月后,胡适到上海,那里的名记者、美国籍的俄罗斯犹太人索克思(georgee。soko1sky)在家中招待他吃饭。胡适记载他们的会谈道:索克思“很有才干,对中国很热心。他颇责备中国的智识阶级,其实不错”

。[14]洋人都在责备中国读书人,而胡适也有了同感,这又是他谈政治的动力之一。

  可以看出,胡适谈政治,决不是什么不得已。这里面有他个人的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因素。但胡适自己的因素是主要的。不论是自认传统的士还是现代的知识人,他对国是都不能不关怀,而且他确实也一直在关怀。胡适本来就有“议政”

的愿望,而自我压抑已久,后来已到“忍不住了”

的地步,当然也就干脆谈起来了。不过,胡适最初的谈政治,是因朋友陈独秀被捕,不得不接办陈主持的政治刊物《每周评论》。由于来得较突然,他最初所谈的政治,还是偏于思想一面,他自己起初并不视为“政论”

。这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问题与主义”

的争论。

  二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

是学术界讨论得较多的题目了。但绝大多数的文章著作,包括胡适自己的看法,都有极强的倒着放电影的倾向。虽然遣词用字不甚相同,直到不久以前,大6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后来的胡适自己都是把这看作自由主义(或别的什么资产阶级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斗争,在这一点上双方有惊人的一致。其实如果我们学一下胡适将历史截断到192o年,假设大家都不知道此后的历史展,再看当时的情景,看法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先这个题目的重要性就要下降。在胡适个人,他当年已明说这不过是他谈政治的“导言”

,离“本文”

还差得远。三年后做的《我们的主张》,大约才属于“本文”

部分,因为他在日记中说那是他“第一次做政论,很觉得吃力”

。可知前此所做,还不算正式的政论。其次胡适也并无意与什么马克思主义者冲突,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都是他的好朋友。李氏那篇与他讨论的文章就刊在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上(该文本是通信,连题目大概都是任编辑的胡适所加),这与研究系的蓝公武(知非)的文章先在《国民公报》上就大不相同。李文相当客气,而胡适在“三论”

中写到李的部分有时不那么委婉,也许略有后悔,特意补写“四论”

,专门谈输入学理的问题,实是正面回应李的主张。“四论”

未及刊出而《每周评论》已被查封,胡适又将其送到上海的《太平洋》杂志表,并收入次年出版的《文存》,仍要让大家知道他还有这个层面的见解。[15]

  1922年胡适写完《我们的主张》一文,忽然想到“此文颇可用为一个公开的宣言,故半夜脱稿时,打电话与守常[李大钊字]商议,定明日在蔡先生家会议,邀几个‘好人’加入”

。胡适是学了很多洋规矩的人,又最客气,半夜打电话,可知心中对文章颇得意,思绪还在激动;而更可见两人的交情及李大钊那时在胡适心目中的重要。李大概是胡友人中最能干实事者,也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好人”

。关键是李在写争论文章时还不是共产党员,而在胡适与之商量“好人政治”

宣言时已是,这一点胡适不可能不知道。天下断无在写“导言”

时已与之起大冲突,而到写完“本文”

时还于半夜先与之商量怎样处理这更要紧的正式部分者。所以,我们可以肯定那次争论在胡李之间,及在其分别代表的“主义”

之间,在当年对双方确实都不算多大一回事。

  胡适与另一个后来的共产党领袖陈独秀的关系还更亲密。胡的“暴得大名”

,全靠与陈合作提倡文学革命。胡到北大,也因陈的推荐。两人又是安徽同乡,据汪协如回忆,脾气不好的陈独秀遇到胡适就反而好。她说陈胡二人“一见面就谈,谈不拢就争辩,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终至争吵。只听着适之哥的高声大喝和手杖敲地板声。陈老伯反而低声细语了”

。[16]这个回忆的细节是否准确无关紧要。但以胡适的修养,而能对陈火(也就是将一向挂在脸上的修养“面具”

卸下来),可知两人关系的确不一般。这只是私交,若论公谊,那时两人也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在陈独秀于192o年被逼南下前,他与胡适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胡适那时将陈算在“自由主义者”

的范围内。他说:“独秀在北大,颇受我与孟和(英美派)的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就更左倾了。”

胡适认为,陈的被迫南下,是“北大自由主义者变弱”

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不但决定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

。[17]揆诸当时陈独秀的言论,胡适所说的确不无道理。陈氏那时对民主(民治)和科学的理解显然是受了胡适和杜威的影响。陈独秀在1919年的《青年》7卷1号的《本志宣言》中明确表示:“我们相信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破除迷信妄想,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

在同一期上表的《实行民治的基础》一文中,陈更喊出了他常为人引用的口号:中国要实行民治主义,应当“拿英美作榜样”

。陈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杜威博士关于社会经济(即生计)的民治主义的解释,可算是各派社会主义的公同主张,我想存心公正的人都不会反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