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天子”
,就是天之子。天之子,也即是道之子。道之子,也就是大学之道的修行者。“庶人”
,与“天子”
相对,本意为平民百姓,天子是君,庶人是臣。从相对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已经明确了大学之道的修行道路,甚至已经达到了明明德的修行者,即自性本心的明德已经显明了的修行者。而“庶人”
,是指尚未明明德的修行者。
在观心修行中,天子代表真心,庶人代表妄心,在见到真心之前,“庶人”
的修行,主要以念头为观照对象进行修行,以期早日明心见性。“天子”
,则代表已经见到了自性本心的光明本性,其修行的重点就是将这种自性本心的明德智慧应用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不同的领域中去从而利益更多的人。“庶人”
修行的重点和核心,是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行,尽快地达到明明德。
但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不管是否已经明心见性,“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的“修身”
已经包含了明明德和亲民,已经包含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也已经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的“修身”
和修身齐家的修身,其含义有层次上的不同。“壹是”
,这里的“壹”
就代表一律、全部、没有例外。修学大学之道、圣贤之道、明明德和亲民这样的修身之道,是根本的、唯一的正道。所以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从大学之道整个修行的过程而言,“修身”
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修行的核心和根本。所谓的修身,就是指以修行者自身为核心的修行,而这个核心的修行,对内就是明明德,对外就是亲民。这所谓的内外,其实是修身的两面,一面是内修,一面是外修,同时内修是根本。只有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的修行,达到明明德,使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智慧显出来,之后才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对儒家的修行者而言,当修行者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在自己的生命中显出来了之后,如果说没有后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修行,那么这种明德对于儒家而言,在儒家圣贤们的眼中,仅仅达到这种内明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没有很大意义的。
大学之道的“大学”
,其主旨就是要通过修行成为大人、圣贤。对于大人和圣贤,明明德这种内明既是基础也是根本,但是仅仅只有这个基础和根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这种根本的智慧化为生活中的妙用,应用到各个领域,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不断地将这种生命本有的智慧应用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私地奉献自己,利益整个社会,这样的修行才是儒家大学之道的修行。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虽然说“修身”
为本,但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其“本”
和“末”
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总体上而言,明明德为本,亲民为末。不管是君主、国王,还是大臣、庶民,如果其“明德”
尚未显明,对于自己“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