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认为,以上所说的以“无”
入“空”
,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
,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之为“漏智”
,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
,即“大智慧度化”
,简称“智度”
。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顺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
而导致“度人”
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
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门槛。“我”
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
。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
,都是“假有”
,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
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更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
于是,佛教以很大的力度,主张放弃对“我”
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含着那么多“无”
,都可以概括为“无常”
,其实在“无常”
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
,那就是“无我”
。
历来有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的放弃、消融和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它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完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
和“成功”
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
、“成功的个体”
必然承担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着很多“完满的个体”
和“成功的个体”
,或者企图“完满”
或“成功”
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然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
、“成功”
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
,主张“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