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什么意思 > 四度化众生(第2页)

四度化众生(第2页)

,才让那些自许“完满”

、自许“成功”

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

,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

的说法,此“我”

与“无我”

并不矛盾。此“我”

无欲,此“我”

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载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

,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消“我”

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

,度化众人也就成了可能。如果人人都能以“佛”

自认,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无我”

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

,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解脱”

了的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自己解脱了,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守护自己的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俗谚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既然佛教看空人我之界,那么,一个修行者即便把自己修炼成了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

,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

跃升为“度人”

,思路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

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

,也与“到彼岸去”

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

时说:“涅槃为彼岸。”

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

,他们的“大誓愿”

就是“度一切众生”

(见《大智度论》卷四)。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看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护佑众生、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的高尚信仰。这八个字的意思很好,即号召一切不认识、不相关的人,也都应该视若一体,感同身受,互相救助,共抵彼岸。彼岸,就是不受世俗羁绊所困苦的净土。

回想自己儿时在家乡随长辈礼佛,第一印象就是积德行善、惜生护生、乐于助人。当时,很多天天念佛的信众并不识字,不懂佛经,但是,就凭着积德行善、惜生护生、乐于助人,维护住了苦难大地上的文明脉络。现在才知,这比烦琐的经句训诂更贴近佛教本义,这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一高尚信仰的民间实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